首页 / 会员服务 / 奖学金

2024年度金国藩青年学子奖学金获奖者风采录

2024-10-24 奖学金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奖学金——金国藩青年学子奖学金于2009年设立,奖学金评审委员会的组成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会确定,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主要面向光学工程或仪器料学与技术专业35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博士后或博士研究生,评选热爱祖国,品德端正,身心健康,在论文或科研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有创新进取精神,有志为中国仪器仪表和光学工程事业做出贡献的优秀青年学子。

2024年度获奖人介绍

1.jpg

陈梦璐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量子点红外光电探测成像技术研究,在该领域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Materials、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ACS Nano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3篇,多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完成英语科研专著1部,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学术成果被Science,Nature Materials, Nature Synthesis,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no Letters, ACS Nano等SCI期刊广泛正面引用。担任美国光学学会杂志社主题编辑、《激光与红外》青年编委、《Information & Functional Materials》青年编委、《Materials》特刊编辑、Nature Electronics等SCI期刊审稿人。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科协青年托举工程、钱江特聘专家等计划,获得国际先进材料协会科学家奖等荣誉。,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1.拓宽量子点响应光谱范围,覆盖短波、中波、长波及甚长波红外;2.建立常温混相配体交换法,大幅提升量子点载流子迁移率1000倍;3.创新表面偶极子掺杂调控方法,实现宽范围量子点掺杂精准调控;4.设计掺杂梯度同质结器件结构,实现室温运行量子点红外探测器。

3.jpg

蒲治华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穿戴式传感器及仪器的研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人民生命健康,针对非侵入式连续血糖监测亟需解决的难题,提出基于热通透生物启发的无创皮肤增透技术,实现了细胞间液非侵入式高效提取;提出基于纳米结构化表面修饰的柔性电化学葡萄糖传感技术,实现了穿戴式低浓度葡萄糖检测和血糖高精度预测;提出旋转喷墨打印微制造技术,实现了二维纳米材料/生物蛋白大分子在柔性电极表面的图形化修饰,提升了传感器灵敏度。开发了具有自校准功能的非侵入式可穿戴柔性表皮血糖传感器及仪器,实现了医疗级精度的连续血糖监测,已在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完成了第I期临床试验,正落地转化中。

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等领域顶刊和IEEE MEMS、Transducers等领域顶会发表高水平SCI/EI论文3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已授权17项,参编英文书籍3部。曾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金国藩青年学子奖学金(2024)、第一批天津市青年科技人才(2024)、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4、2022)、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领域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21)等多项荣誉和奖励。

5.jpg

伍文杰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面向地表、井中、月球等应用场景开展小型化MEMS重力仪研究,突破极低频MEMS准零刚度结构、高灵敏度微型化阵列电容位移传感、低噪声力平衡控制、高隔离率环境扰动抑制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MEMS相对重力仪工程样机,噪声、漂移率、段差重复性标准差等关键性能指标国际同类领先,已在固体潮观测、重力梯度测量中获得工程应用。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asurement, Sensors and Actuators A等业内主流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11篇。申请发明专利20项(含2项美国专利)。近五年主持工信部高质量发展专项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项目。担任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青年编辑、IOP Trusted Reviewer,CGT-2024专题负责人、召集人。

7.jpg

邓磊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聚焦类脑计算领域超过10年,主要从事类脑计算模型、芯片和应用的相关研究,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Proc. IEEE、IEEE JSSC、ICML、ICLR等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百余篇,包含3篇封面论文、2篇Featured Articles、1篇ESI 0.1%热点论文和2篇ESI 1%高被引论文,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主持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子课题、基金委优青和面上项目、GF创新特区项目等。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脑机融合与生物机器智能专委会委员、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期刊副主编,曾任多个国际会议分论坛主席和程序委员会委员。连续两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曾获北脑青年学者、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和《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籍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等荣誉。主要代表性成果包括:(1)设计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天机芯”系列及其计算平台,结合计算机科学导向和神经科学导向的两类神经范式实现优势互补;(2)揭示脑启发脉冲神经网络模型的动力学机理,提出高性能学习算法、混合时空神经网络、多时间尺度树突计算等新模型和新算法,开拓脉冲神经网络模型的应用范畴;(3)探索集成稀疏、低精度、图拓扑、多模型动态协同等更丰富类脑特性的新型计算架构,为未来类脑计算架构的设计提供基础。相关成果曾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中国计算机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和Intel中国学术成就奖卓越研究奖等奖项。

9.jpg

张雯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飞秒激光光纤传感器件及其在飞行器结构与环境监测、光纤感知网络与智能蒙皮、高功率特种光纤激光器、光纤生物医学传感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成功转化应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载人航天领域预研项目1项、快速扶持项目1项等,并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重大课题、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子项等多项项目。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入选中国科协第四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8年)、获北京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工科组B类二等奖、最佳现场展示奖(2021年)、入选北京市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优秀青年人才(2022年)、当选北京市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2023年)。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技术推广与转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协军民融合学会联合体青托联合会主席、国际注册工程师协会IET皇家特许工程师、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专业领域高级工程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疗器械管理专业委员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仪器仪表学报》青年编委、《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英文编辑、《Instrumentation》青年编委等学术兼职。

11.jpg

佃仁伟 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高光谱计算成像的研究,针对高光谱成像中空谱分辨率相互制约的这一难题,建立高光谱融合成像理论方法,研制了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成像装置,实现了高分辨率高光谱图像的获取。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IEEE TPAMI、IJCV、CVPR、IEEE TIP等顶会顶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7篇,授权发明专利 15项,入选国家优青、博新计划、湖湘青年英才和湖南省优青,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2)、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青年奖、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蚂蚁科技奖、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算法算例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13.jpg

高晋阳 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面向肠道微/无创诊查的微型机器人系统的研究,创建了微型机器人与非结构化肠环境相互作用的量化分析方法、突破了面向位姿变化微型机器人的弱耦合无线传能技术、研制出可在肠环境中主动运动的仿尺蠖式/仿海肠式/变径履带式等微型机器人样机。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在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6篇(IEEE Trans系列8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件,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山西省优青/重点研发/青年基金等各类科研及人才项目12项。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序1)、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序4);入选山西省优青、山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两次)、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等;作为首席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获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指导本科生获全国大学生A类学科竞赛全国一等奖3项。

15.jpg

谢鑫 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人工微结构器件设计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基于超构表面、液晶等开发出高效率、多功能平面光学器件及轻量化光学系统,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Opto-Electronic Advance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项目、国家人社部博新计划、陕西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西北工业大学“翱翔新星”等,担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微纳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激光杂志社/《光学学报》青年编委,《Crystals》等期刊客座编辑,曾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等奖励。

17.jpg

赵唯淞,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显微成像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的研究,聚焦于超分辨显微镜、机器学习、生物图像分析等,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Photonics》、《Nature Methods》等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主题/邀请报告二十余次,授权/申请国际PCT专利以及中国发明专利二十余项。相关工作被评为2021年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2022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应用研究类提名奖、2023年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等。兼任Nature旗下《npj Imaging》副主编(亚洲区1人);《Nature Methods》、《Nature Photonics》等期刊审稿人。他还是国家优青、中国科协青年托举工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全国优博的获得者。

19.jpg

李宇超 暨南大学纳米光子学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生物光学操控与成像研究,针对如何克服光学衍射极限、如何实现光学系统集成化的难题,提出了基于光纤探针的光学操控与成像原理和技术,将光学操控与成像的精度推进到了单分子水平。在该领域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Light: Sci. Appl. (3) 、Adv. Mater.(2)、Adv. Sci. (3)、ACS Nano (3)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编写学术专著3章,授权发明专利10件。研究成果被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光学学会、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国家科学评论、中国科学报等科研机构和学术媒体报道。担任广东省纳米光学操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际学术期刊 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 客座编辑、Journal of Biomaterials 学术编委。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5/6)、广东省光学学会光学科技一等奖(1/3)、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学术联赛全国百强优秀导师奖等学术奖励。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