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

智能检测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分论坛召开

2022-12-14 学术会议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学术年会“智能检测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分论坛”于2022年11月30日上午8点30分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召开,并在本次学术年会官网同步直播。分论坛主席由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关新平担任,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文玉梅,东南大学教授宋光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慧杰担任副主席,分论坛主持人是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韩韬。分论坛2020年就收到40余篇投稿,由于疫情原因论坛一再延期,因此此次分论坛报告,全部采用邀请形式。邀请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和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的7名专家学者做报告。分论坛报告会由韩韬教授、宋光明教授和赵慧杰教授主持。主持人韩韬教授为分论坛致辞,并向各位参会专家学者以及他们对仪器仪表专业所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位35岁以下中国科技精英(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2021年)卢策吾做了主题为《行为理解与具身智能》报告,从具身认知的角度,即如何让机器人具有第一人称行为能力,介绍了PIE(preception-imagination-execution)方案,并展示了首次在未知物体抓取问题上达到人类水平的代表性工作graspNet。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长聘教授、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执行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总体专家组成员何斌针对重大能源、交通和建筑基础设施动力结构庞杂、受扰因素与环境变异大、隐蔽空间传感器布置困难等问题做主题为《大型设施和重要建造智能检测与计算感知》报告,从原位检测、网络协同检测和机器人检测三个方面阐述了重大设施的智能检测与计算感知技术。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技术能手、正高级工程师陈大兵围绕碳纤维导线探伤巡检机器人关键技术展开报告,首先介绍了碳纤维导线在输电线路中的优势和大规模应用后存在的问题,并分享了开发架空碳纤维导线探伤巡检机器人过程中的思考和技术关键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北航青岛研究院精密仪器与光电技术研究员副院长、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视觉检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旭东分享了主题为《先进制造中的智能检测及处理技术》报告,指出先进制造技术对精密、智能检测技术提出日益提高的要求,报告主要介绍了基于三维点云的智能检测及处理技术,包括: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业零件识别与理解、点云数据自动补全以及基于点云数据的表面缺陷检测等。重庆大学教授杨进围绕其在柔性材料和器件、声传感及无损检测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分享了题为《体表脉搏柔性传感技术》的报告,介绍了用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FEP)和铜箔构成的自供电柔性压力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以及较宽的频率响应,能较好地捕获体表脉搏波,从该传感器采集脉搏信号中提取17个时频域参数,基于误差逆传播神经网络建立血压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对网络进行优化,提高血压值预测的精度。上海交通大学感知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感知与导航研究所副所长张增辉做了题为《基于自监督学习的雷达图像目标检测识别技术》报告,介绍了以雷达为代表的微波传感器的作用和雷达图像目标检测识别难点,针对雷达图像目标检测识别存在的图像特性差异大、目标稳健特征提取困难等问题,分享了引入自监督学习技术的研究成果,通过构造多种形式的雷达图像自监督样本,实现目标特征的稳健提取,进而提升检测识别的性能。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王遥围绕被誉为下一代高密度存储架构之一的热辅助交替磁记录(HIMR)技术分享了结合人工智能的最新研究成果,报告主题为《基于巨磁电阻传感器阵列的智能式多磁道检测技术》。报告中指出随着HIMR系统存储密度的增加,采用单个巨磁电阻(GMR)传感器检测单条磁道时,严重降低了部分响应和最大似然检测技术(PRML)的性能,明显增加了系统误码率。针对该问题,王遥副教授分享了利用GMR传感器阵列同时获取多磁道信息及二维软信息辅助的多任务神经网络检测原理(2DST-MTNN-MB)和基于改进型注意力机制U-net的噪声白化多磁道检测机制(IAU-Net),并通过多任务学习型网络在减少计算复杂度时同时实现对多条磁道回读信号的均衡和软比特估计功能,显著提高了对比特极性和介质噪声的刻画能力。

最后,分论坛副主席赵慧洁教授和宋光明教授对本次分论坛报告进行了总结。